腾挪文物不能“关门研究”
发布时间:2013-07-08 05:05
评论2条
对于网友的质疑,有关部门负责人都给予解答。有问必答,似乎体现了永嘉有关方面负责任的态度,但言之凿凿的回应,仍没有解答质疑背后的本质问题——公共决策不应让民意缺席。
【桥梁要维修,可苦了18路公交车的乘客——中途要下车,徒步过座桥,换乘要买票。面对乘客换乘又费时间又费钱,公交公司称如此换乘肯定对乘客造成不便,但这是无奈之举,是暂时的,希望乘客谅解。——本报6日A5版报道】
对于网友的质疑,有关部门负责人都给予解答。有问必答,似乎体现了永嘉有关方面负责任的态度,但言之凿凿的回应,仍没有解答质疑背后的本质问题——公共决策不应让民意缺席。
这些年我们越来越重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论是民生工程项目、政府政策执行,还是地铁票价、公交路线等制定实施,民众的参与讨论不可或缺。但此次网友的爆料质疑,充分说明了关于永嘉芙蓉古村“美丽乡村”计划完全是“关门研究”的产物。且不对这个计划内容制定是否合理做评价,单从“垄断”执行的工作作风来看,折射的是一种潜藏在某些干部头脑中脱离群众的物化反映。
或许有关领导认为,只要群众有疑问,给予解答便是工作负责任、有作为的表现。殊不知,此种解答往往是滞后的,对于老百姓来说如同“先斩后奏”,充斥着强制的意味。我们应该看到,民意的在场和表达,本身也是一种权利的伸张和体现。
法学家耶林有一句名言:“一切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在一个民意不断参与的时代,开展各项工作,应该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管哪级领导干部,都是服务于民的。领导干部需要与民沟通,“美丽乡村”计划也需要引入公民参与,只有民意认同了,才能真正避免类似“先斩后奏”的质疑,才能真正让乡村美丽、社会和谐。 ——陈涵
文章来源 温州都市报 网络编辑:王宏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