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环保法律变得更有力
吴结/图
【央视曝光乐清湾海域污染,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作出回应——“组织人员检测海产品质量。”——本报13日A6版报道】
让环保法律变得更有力
两年前,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东北亚区总干事张醒生先生闲聊,才知道,在这个协会眼中,中国所有的近海,已经没有保护的价值。
这样的论调可能有些悲观,但并非没有根据。中国的许多近海海域,长期以来受到灭绝性的捕捞和不计一切的污染,生态濒临崩溃。于是,整个生态链被打断,大海只剩下污浊的海水。
当大海丧失了生产鱼虾的能力,当养殖场里出产的各种海鲜体内都重金属超标,人类直接受到威胁的就是自身的食物安全。人类丧失了食物的安全性,就等于慢性自杀。
要想让大海重新有鱼虾遨游,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大江大海,小溪小流,休养生息。这就必须对所有的环境施害者予以严厉的处罚,让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坚硬起来。
——冯永锋
重要的是整治污染源, 而不是检测海产品质量
食品安全问题,本就在风口浪尖上,而乐清湾的严重污染,又给食品安全问题涂抹上灰暗的一笔。虽说乐清湾的水质还不是“最差”,也不是“极差”,但毕竟也是“差”,既然如此,就难保证海产品不出问题。
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在央视曝光乐清湾海域污染后,及时作出回应:“今天组织人员检测海产品质量。”这也算是给人心惶惶的市民一个“满意”的交待吧。可是检测的海产品若是不存在质量问题,这又能说明什么呢?难道仅是告诉市民,乐清湾的海产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无论检测的结果如何,乐清湾已经被污染,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许今天的海产品可以食用,但明天的呢?后天的呢?仅靠检测,可以缓一时之急,但不能解一世之忧。央视曝光了乐清湾的污染状况,扑朔迷离的不是谁污染了乐清湾的问题,也不是该追究谁的责任问题,而是乐清湾的水质令人堪忧的问题。
要想保证海产品的质量,单纯做好海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还远远不够,相关部门更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保护乐清湾这片水域的水质上。那么,乐清就应该把乐清湾水域的污染被曝光当做一次发展的契机,联合其他区域和其他部门,共同做好乐清湾这一片海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我们的乐清湾,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对乐清湾海产品的质量真正放心。 ——胡新华
(小启:请本版作者与本报编辑部联系,以便奉上稿费。)
新闻推荐
